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产茶历史悠久,茶叶一直以来是宣州区优质特色资源产业。近年来,宣州区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以实际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,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品牌化、标准化发展,让“绿色”释放出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点“绿”成“金”,真正实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坚持标准化发展品质稳步提升
春回大地芳草绿,正是春茶上市季。3月9日上午,在该区周王镇净篷、茅山和胡家崂三地交界处,一座茶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。宣城市火云茶叶种植家庭农场里,茶农正在忙着采摘今年的首批春茶。
“时下,我们茶园最早上市的春茶是龙井43号。今天,正式进入采摘第一天,大家要加把劲,同时也要注意自身安全。”看着眼前一株株茶尖嫩芽正茁壮成长,农场主钱小明难抑心中喜悦之情。
2017年,钱小明通过开挖、平整土地、移植树苗等一系列准备,2018年开春种下了希望的“种子”。
“我家茶园主要有龙井43号、白茶1号、皇金芽3个品种,面积有260亩。茶叶采摘期大概40天左右。我们采下的鲜叶主要制成干茶销到江浙沪及河南一带,预计今年的产量有3000斤左右。”今年,是茶园迎来的首次开采,钱小明对茶叶产量充满了期待。
下午3点左右,钱小明将茶农上午采摘的鲜叶送往加工车间进行制茶。“摊青、杀青、压扁、包装”,经过一道道工序后,色香味俱全的干茶就制作完成了。
“温度、条形及色香味这些因素都要掌握好,这样出来的茶叶才能卖上好价格。”一旁,制茶师傅丁金平一边指导,一边介绍道。
火云茶叶种植家庭农场以高山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为依托,以建设无公害茶园起步,向生态绿色有机茶发展,为中高端消费群体提供天然绿色茶叶饮品。所以,从茶园建设伊始,农场就坚持人工锄草,不使用化学除草剂,主要应用杀虫灯、粘虫板、鼠茅草、有机肥等绿色防控及生产设施。2019年,农场成为宣州区茶叶协会会员单位,2020年,荣获“宣州区示范家庭农场”称号。
“我们通过项目实施,利用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科学合理用药的方法,走绿色发展之路,使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。亩生产成本下降30%以上,绿色防控效果达到50%以上,化肥、农药使用量减少50%以上,既提高茶产品的安全,又提升茶产品的品质,达到增产增效之目的。”钱小明说道。
推进生态发展效益逐步凸显
春来处处飘茶香。3月13日上午,宣城市绿丰生态家庭农场里一片生机盎然。茶园里,茶农们提着竹篮,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,开始在茶树间忙碌开来。
宣城市绿丰生态家庭农场位于杨柳镇杨柳社区林场,距离宣城市西南部19公里,交通便利。自2004年起,该农场先后从江浙等地引进了无性系良种茶,有乌牛早、龙井43、安吉白茶等,目前发展成为200亩标准化良种茶园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。
农场主朱继介绍,鼠茅草是一种耐严寒的草本绿肥植物,它的存在不仅能够抑制各种杂草的生长,并保持土壤通气性良好,这对茶树生长也有极大的好处。近年来,农场通过种植鼠茅草、铺设防草布来代替除草剂,确保茶叶生产实现无公害。
“宣州区所在的区域位置比较好,环境也比较好,我们的茶叶种植地在长三角地区属于绿茶优质茶基地。当然,这离不开多年来我们对提高茶叶品质上做的大量工作。”朱继不仅是绿丰生态家庭农场农场主,更是宣州区茶叶行业协会会长,他继续说道,“近年来,我区茶业基地主要做到多用有机肥,少用化肥,尽量不使用农药,不用除草剂除草,主要利用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科学合理用药的方法,走绿色发展之路,这样才能确保茶叶高品质,经济效益不断提升。”
近年来,宣州区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,坚持走“生态发展、高效产出、绿色发展、资源优化”的茶叶发展道路。如今一座座青翠的茶山,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。五年来,宣州区茶产业发展迅猛,茶园面积达到8.26万亩。2020年,茶叶产量达1.4万吨,一产产值2.7亿元。
茶产业的发展,离不开公司化运作。宣州区以“协会+龙头企业+合作社+管理人才+技术人才”的模式,培育壮大市场主体,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,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落户我区,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茶叶经济。目前,全区现有各类茶叶新型经营主体110余家,其中省级合作社1家,省级家庭农场6家,市级龙头企业5家,市级家庭农场13家,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。
“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大力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,推广茶园绿色防控,进一步推广茶叶加工转型升级,促进茶叶的清洁化加工,特别是茶叶的三产融合也很重要,我们指导企业做好产销融合工作,以销定产、融合发展。”宣州区种植业局党支部副书记、经济作物站站长蒋正中说道。
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们主要从加大经营主体培育、标准化茶园建设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着手,促进夏秋茶的利用开发,争取到2025年,我区茶园面积保持8万亩左右,产值增加至3亿元。”蒋正中说道。(吴舒婷)
原文标题为:宣城市宣州区:点“绿”成“金”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
来源:央广网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